健身,选择线上还是线下?
08月07日 | 阅读 1637
很多热衷于体育健身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花几千块钱去健身房办张年卡,但是如果没有运动基础又没有专业教练指导的话,无论是想健身还是想减肥,面对健身房里众多的运动器械,都感到无从选择。得不到效果的运动会使人厌倦,久而久之,几千块钱的健身卡就被封存到抽屉里成为“僵尸卡”。
不过,这种状况现在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在“互联网+”新的形态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那些沉睡的“僵尸卡”或将被唤醒。
运动教练的O2O模式
从事小米手环产品研发、华米科技的产品经理郑文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现在有一种创意健身房的新模式,被称为“叫练”。郑文辉坦言,“叫练”的出现,也是基于体育资源与大众需求不平衡所致。
目前,很多健身教练对训练过程特别有针对性而且细分,比如专门针对腹肌练习的教练;针对马拉松跑者的核心力量训练、腿部力量训练等等,这些教练可以在“叫练”运动网App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课程。如果用户对某个课程感兴趣,就可以在App上联系这位教练,然后,双方可以约一个离两人最近的健身房。用户从这种模式中不但可以得到个性化的训练,而且有教练带着,用一些专业“手段”直击用户需求,用户能够看到很明显的效果并且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相当于以低廉的价格——也许和年卡差不多的价格得到“VIP”式的一对一训练。
现在,不仅健身房闲置率比较高,运动场地闲置率也比较高,特别是网球场地。而对于用户来说,情况正好相反,想找到合适的场地打球还是挺难的,想找到一起打球的同伴也不容易。约场地、约打球的需求就催生了一款新的App——“天天网球”。
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场地管理员可以发布产品信息、价格,以及某个时间段是否有空余。用户可以依据地理位置搜到附近空余场地以及价格是否合理,就可以确定约哪个场地。
郑文辉认为,这个模式其实特别简单,类似于团购的信息发布平台。如果某个人订了场地以后还没有球友,就可以把预订场地的信息发布到平台上去找人一起玩,然后平摊场地费用。
马拉松的O2O模式
近年来跑步运动风生水起,除了传统的马拉松赛事,中国也出现了诸多各种各样的比赛,比如从美国传入的Colour Run(颜色跑)等等,这也带动了O2O模式的成长。
郑文辉告诉记者,一些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而跑步爱好者对马拉松都有向往和参与的情结,于是就出现了线上赛的模式。
“跑步赛事本身应该是线下的,但现在是‘线下到线上,然后再到线下’。”郑文辉说,比如目前运动App中有一个“李宁先生10K赛”,就是李宁每年会在全国10个省市举办10站10公里长跑比赛,有很多人虽然很想参加,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兑现这个愿望,因此,就出现了线上视频赛,比如在武汉站开跑,大家可以上App报名武汉站线上视频赛,它的鸣枪时间和线下赛事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同一时间打开App,记录下来你跑的10公里所用时间和路线,就证明已经成这一站的比赛。比赛结束后,可以在线上视频赛的社区中秀一下自己的照片,由App识别到你并确认达到标准,便可以得到适当的奖励,最后邮寄给你一块奖牌,满足你参赛的愿望。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大大扩张了用户群体。现场可能只有几千人参加比赛,然而线上参赛者会有几万人。
目前,世界各地也有类似的活动,特别是东京马拉松。“我觉得日本人线上线下的接合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东京马拉松,有一个特别体贴的地方是,线下运动员在跑马拉松,组织者把运动员的家人照顾得也很好,比如有3万运动员参赛,家属就会有十几万人,每个家属都下载一个这个赛事的App,同时在运动员身上绑定一个马拉松计时芯片,运动员跑到某个点花了多少时间,这些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方便家属可以实时观测,让家人有安心的感觉。
风险与机遇
在郑文辉看来,一方面生活中许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另一方面很多人因为找不到资源而烦恼。互联网所做的,就是提供服务,让信息在互联网上低成本流通,通过互联网平台把资源和需求予以连接,“这就是O2O模式的本质所在” 。
但郑文辉也坦言,这种模式目前还面临较大的挑战。
首先,体育O2O模式不像滴滴打车那样应用得这么广泛,它只是运动爱好者的平台。
其次,以健身房为例,它发展至今毕竟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尽管教练可以在“叫练”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课程,让学员来买课,但是,这样的描述多半还只是一个愿景,健身房固有的盈利模式还难以改变,尽管O2O模式也存在吸引力,但尝试者并不多。
尽管如此,郑文辉还是看好这个领域。互联网的标准思路是用免费来吸引用户,目前,体育O2O这种模式正处在风口上,大有一触即发的势头,越早动手越占得先机。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体育O2O模式可以使用户以更低的价格得到更好的体育服务。对于商业方来说,更多的参与意味着更快的信息,也就意味着更大的盈利,这样整个行业才能沸腾起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