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Pass的中国版们会有好日子过吗?
06月04日 | 阅读 2232
昨天我看到法国健康与健身俱乐部协会主席的采访中表示:科技正在颠覆健身行业。三星、微软、谷歌和苹果等企业都在投资健康与健身行业。这样让人十分恐惧,我们能与时俱进,接受改变,不然会损失很多俱乐部会员。对于他的发言我基本同意,但是我不会感到恐惧。
在健身服务行业被科技颠覆后被淘汰的人,说明他原来就没能做好客户体验或者说没能开发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如果你的健身场所没有教练,只有场地和设备,那你能拼的就是地点、硬件、价格、装修,概括为便利性、实用性和性价比。如果你强调的是高品质的服务,那最关键的还是人。
聊聊健身场所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要说平台呢?因为世界互联网行业中近期比较出名的、获得很多投资的、估值很高的健身App公司——ClassPass,它做的是平台。
目前许多传统服务行业市场都出现了平台的打造者,平台的基本思想就是整合资源,而打造者本身可能不占据任何资源。好比Uber,就整合了私家车市场的车辆和人力资源,该公司本身既不拥有任何一辆汽车,也不雇佣一个司机;美国的健身卡公司ClassPass,是一家健身馆平台公司,该公司整合了美国3000多家健身中心的资源,用户每月支付99美元,就可以任意选择这3000多家健身中心进行健身。成功的平台化策略实施,打破了传统服务行业的禁锢和教条,往往受到市场欢迎而获得迅速发展。Uber成立于2009年,估值从3亿美元暴增至35亿美元;ClassPass成立不到2年,估值已达到2亿美元。
平台的作用是调配、管理资源与需求,它不可能离开绝大多数的供应商,但是它可以帮助市场快速淘汰某些人。
还有另外一种平台,以教练为基础的平台。教练作为健身服务主体之一,或者说核心元素之一在行业发展中应该占据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健身教练在健身俱乐部内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很理想,私教有很重的销售任务,而团操教练的收入太低。优秀的教练往往会最终离开本来的岗位,要么转型做管理,要么去自己单干。而单独为客户与教练服务的app目前在中国也有好几个了,不知道他们发展的好不好,祝他们好运。
打造场所平台需要底气
平台化战略能够成功的前提是,市场已经分布了足够多的服务资源,且经过多年发展能够提供成熟的服务。ClassPass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施平台化策略,前提是美国的健身市场资源众多且发展成熟。在美国,健身是大约四分之一人口的常态。根据国际健康及运动俱乐部协会的调查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5290万人成为健身俱乐部的会员,相比10年前增加了3940万。美国的健身行业年产值高达224亿美元,而全球的这一数值是780亿美元。
现在看中国健身市场还有点底气不足
我最近刚认识的一位老前辈告诉我:中国健身场所唯一不能直接复制的就是美国的会员。
新鲜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时间,付费健身场所在中国的历史本身就不长,更别提这些这几年才出现的可穿戴设备和健身App。那中国的健身场所网络平台有足够的资源吗?明显是不足了,中国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的数量还在快速发展。人口总数和健身俱乐部会员占人口的总比例还是少得可怜。全中国7分之1的人都在5年内变成付费场所的会员是不可能了,所以一这些平台也就在局部地区的局部少数人群里有用武之地。但是中国的好处是市场够大,前景无限,发展速度快,市场成熟度明显不同,但是整体看都是在产业初期。这就给了投资公司和创业公司足够理由,来拼一次。我觉得健身场所无论是健身俱乐部、工作室还是瑜伽馆都可以和这些互联网企业同时发展,甚至联合起来,大家一起来颠覆自己。德国人都在做工业4.0,我们起码要服务业2.0-3.0吧。反正我认为你现在不做,你以后就没得做。
中国目前看,这些平台想大额度积盈利是不可能,ClassPass自己目前也没有盈利。即使他们不盈利,他们能够做到影响市场吗?今天不能,一年之内不能,三年之内也许,五年之内肯定能。这些ClassPass中国版的公司以后要合并、互相收购或者被更大的互联网公司收购,或者完成很多人的终极目标——上市。上市就一个公司的是终点吗?显然不是,就像一个健身俱乐部预售成功不代表他们能够安稳地渡过三年一样。
相比现在新出现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我对健身俱乐部更有感情,更希望他们能做好。最后回答自己的问题:有出路,就是很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