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练” 陪你嗨起来 中国健身领域app
04月10日 | 阅读 1615
春花都开了,夏天还会远吗?秀身材的季节马上就要来袭,微信圈里有关腹肌、马甲线的“健美晒”也越来越多,你准备好迎战了没?没时间去健身房、想去健身房又担心找不到好教练——不要紧,赶快拿起智能手机下个健身App,互联网“移动教练”,没准儿分分钟就让你对运动上瘾,凹凸身材走起来!
拿着手机动起来
潘石屹:在运动中我健康;雷军:在运动中我思考;毛大庆:在运动中我蜕变。现在,我们陪你挑战自己,我们是‘叫练’。” 3月中旬,“叫练”App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出App启动通知,正式加入到日益壮大的健身App军团。同潘石屹这些“代言人”一样,“叫练”App的创始人、前阿里员工余健也来自互联网行业。“我们的核心团队成员都在互联网行业10余年,身体损耗严重,也常听到各大互联网企业员工身患IT人士常见病,甚至重病。所以我们希望做一款App,让我们更健康,让身边人更健康,让运动更简单。”“叫练”App联合创始人南楠说。
想健身的网友们,最大的苦恼是“空闲时间不固定、健身房年卡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健身教练们也面临“坐班时间课程不饱满,收入成长空间低”的困扰。这成为“叫练”App团队决心突破的两大瓶颈。“叫练”让袁先生通过提前一小时预约,就利用午休时间在公司休息大厅接受了附近瑜伽教练的上门指导,也让教练邱小姐成了“不用自己开店就能有粉丝学员”的自由教练,而双方通过互评建立的信用机制,也使得“移动教练”变得异常红火。这种模式的好处不言而喻:通过教练多元化、场景移动化,让用户随时随地找到靠谱教练,使健身运动在办公室、小区甚至公园草坪自由切换
“叫练”正式上线后,单品一天峰值近百单。南楠介绍,从去年12月开始写代码并反复修改产品流程至今,不到半年,“叫练”平台已覆盖40种运动、700个健身房及1万个教练,提供减脂、增肌、肩颈调理、耐力等10余种专项课程,用户好评不断。
与“叫练”同年推出,如今已有上百万用户的“火辣健身”,也有着同样“为健康而生”的幕后故事。创始人徐威特有感于国内健身领域需求,“之前我们发现很多人在下班后,在视频网站上找健美操跟着练,朋友圈上也流传着大量瘦腿、练腹肌的方法,最近跑步又开始大热,这些都是大家对健康的诉求。”于是,移动健身类App层出不穷,“移动教练”应运而生。
朋友圈分享更快乐
与“叫练”通过App平台线上预约、线下与真人教练面对面不同,“Keep”、“热健”、“Seven”等健身App虽然也主打“移动教练”,但意在其App本身扮演用户的“移动教练”。如果你是放不下手机的人,不如拿着手机,直接跟着它们一起运动起来吧。笔者登录“Keep”App,看到一名网友将签名改为“一个冬天的堕落,要在夏天到来之前找回自己”。这名网友发布了自己的健身动态:第5天“每天4分钟Tabata减脂计划”完成。原来,“Keep”会根据每位用户的实际情况和健身需求为其推荐针对性训练,用户则以添加课程为主,每天到App“打卡”报到,并按照视频教学进行健身。
在这项“Tabata减脂计划”中,就有包括“初级难度,无器械,日均4分钟,总时长6天,总消耗600千卡,规定动作”等的详细说明,还有具体动作的真人视频演示。截至目前,“Keep”的每项训练计划基本都有上万人参与,仅“每天4分钟Tabata减脂计划”的参与人数就已超15.9万。
为了鼓励自己将健身进行到底,分享和交流的乐趣可少不了。“Keep”的动态板块中,你可以找到各种励志话语,“每天光刷动态看各种腹肌、马甲线、大长腿就能看半小时”,也可以经常看到“各种比你身材好的人却比你还努力”!正是这样的一个氛围,让健身App成为“看得见”的激励和比拼的展示台。
除了App内置的“社区”交流,不少健身App还支持用户将健身成果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咕咚”App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可以实时记录运动路线及行程,还可以在朋友圈晒出运动记录,带动朋友一起坚持健身。每天午休时使用“咕咚”在单位附近遛弯儿的用户“小迷糊”说,喜欢这款软件的原因之一,就是“运动记录可以转发至朋友圈,我带动好多身边的朋友一起锻炼,不仅自己的身体更好了,身边的朋友也更健康了;而且大家一起使用‘咕咚’发朋友圈,感觉也有助于社交”。
健身App各显神通
健身的需求多种多样。但据初步统计,城市居民用于个人健身的消费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人均健身机构拥有量为每1万人才拥有一家健身机构,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各类健身App应运而生,精彩各异,五花八门。只要你需要,就一定有一款为你而来。
数一数,健身App至少可分为4大类:
一是结合数据的智能类,即与智能瑜伽垫、可穿戴运动追踪器等产品结合的App,注重基于数据的管理。如“NIKE+Running”,只要给Nike跑鞋装上一个传感器,就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对每次跑步的时段、距离、步速、卡路里消耗数等进行记录,并专门定制循序渐进的跑步计划。
二是健身O2O类,即线上选择预约教练,线下面对面指导,App作为平台和媒介。解决了“用户健身服务选择不透明和体验差、时间精力难协调”,以及“教练个人品牌拓展与收入分成体系、资源整合难”的双重难题,如 “Fitmob”、“Coolfit”、“叫练”、“约教练”等。
三是数据记录检测类,即通过智能记录和监测健身成果,监督和鼓励健身行为的可持续,如“咕咚”、“Runtastic PushUps俯卧撑”软件等。
四是专项教授类,即专门针对用户的某类健身需求,结合用户的个人情况,量身推荐不同的健身计划,并通过App进行视频、图文教学,如“热健”、“Keep”、“健身计划”、“Seven”、“每日瑜伽”等。当你有一天已经升级到知道自己具体需要增强哪一块肌肉时,还可以考虑“iMuscle”这类专业度更高的App。
当然,健身贵在坚持,也许正如知乎网友“许洲”所说:“如果你真正想健身,这些App或许只能带你入门。真正的内容还要你体会了健身真正的乐趣后慢慢探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