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革命:可穿戴技术的机会与挑战

04月25日  |  阅读 1711

    从苹果推出第一款iPad 至今已逾四年。在这四年中,已经习惯每两年看到一款苹果新产品的消费者和同业者,一直在猜测苹果会否推出智能手表。遗憾的是,这并未发生,而其他可穿戴的电子产品却迅速涌现。将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分类,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卓棒(Jawbone)公司2011 年上市的“UP”手环为代表,它的功能是记录一个人一天所有的活动,包括睡觉、走路、锻炼及饮食习惯,计算一天的卡路里消耗量。从本质而言,这是一款个人活动的数据收集器。第二类可穿戴式设备则要复杂得多,以谷歌2012 年发布的谷歌眼镜为代表,这是一种可携带式小型计算机。然而,这些移动式设备的发展,会带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吗?

    是玩具还是生活的一部分?

    技术产品最终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力,除了其产品功能外,还包括开发相应技术产品的公司如何在市场中对其定位和推广。在苹果和谷歌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之前,使用微软、黑莓和诺基亚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早已存在,但这些公司均把手机功能限制在打电话、发短信和查看电子邮件等传统通信功能上。苹果和谷歌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使它成为承载各种应用软件的平台,以及个人信息的处理工具。因此,可穿戴式设备能产生多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定位。

    坦率地讲,如果单纯为了统计人们每天走了多少路,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花129 美元去买UP 这样一个既不好看,戴在手上还嫌累赘的塑料环,确实不值。当然它可以连接手机,并通过漂亮的图形和动漫呈现枯燥的统计数据。调查约10 位使用UP 或类似产品的人时,他们表示起初会经常查看手机上的数据统计,几天以后,查看频率就降低到一天一两次,再后来就经常忘记戴这个手环了。这时,该产品基本上只能当作玩具。如果穿戴式设备的作用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前途堪忧。

    如换一种方式,将其作为连接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不妨先看三个例子:

    首先,假设使用者在做运动时,将该设备固定在身体相应的部位,跟踪跑步或者打球的每一个动作,然后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将个人数据和大量职业人士数据对比分析,帮助使用者改进动作、提高运动水平以及避免受伤。

    第二,利用可穿戴式设备,记录人的生活习惯,并将相关数据与医疗保健系统( 如保险公司)共享,保险公司可根据数据给每一个人不同的保费报价。目前,世界上没有一家保险公司能够了解一个客户具体的身体状况,它们只是根据性别、年龄等信息对客户进行粗略分类,这是导致很多人保费偏高的重要原因。如可根据客户生活习惯的记录作为参考,保险公司就有依据给出更合理的保费报价。

    第三,如果家庭电器的遥控装置都可通过可穿戴式设备用手势(或语音)进行,家庭生活会方便得多。

显然,实现这些功能单靠一个穿戴式设备是不够的,这涉及到和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还需要和各种专业技术结合。而在这整套产品系统中,可穿戴式设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三个例子并非杜撰,有一些创新公司已开始着手开发。相信在未来几年,上述设想都会变成现实。

    相比以收集和传输个人数据为主的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更有前景和意义。它成功地把计算机的绝大部分功能( 计算器、手机、摄像机、显示屏、蓝牙、Wi-Fi、GPS、音箱、摄像头、麦克风和触摸板等) 集成到一个轻量级的框架上。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指,眨眼或者语音操作这台特殊的计算机。它也包含计算机的一些常用功能,如上网和作笔记。其翻译功能可帮助旅游者和当地人交流。使用者还可随时随地观看新闻和娱乐节目。

    若它的功能仅限于此,如今的大部分智能手机也能完成,但谷歌眼镜还可扮演另一个角色,即真正实现个人、他人和互联网的连接。从理论上讲,谷歌眼镜可以记录人一生中看到的所有一切,包括人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注意的生活细节。若成为现实,这将彻底改变人的生活并引发整个社会变革,比如司法制度的改变。如果信息传输速度够快,虚拟现实的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谷歌眼镜,人们可以获得天涯咫尺的感觉——你可以身临其境般进入远方亲人朋友所处的环境。当然,这些事情并非一家公司能够办到,需要整个IT 行业的努力。

    成为人体的延伸

    谷歌眼镜摄像机的分辨率能在几年内超过人眼,并帮助占人口比例5% 的弱视患者看到远景。具备此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延伸。

    早在十几年前,心脏起搏器就已是一种特殊的可穿戴设备。它除了按照设定的程序刺激患者的心脏外,其实还发挥了一台永不停歇的心脏活动记录仪的功能。在美国,装有起搏器的患者会定期去医院检查。起搏器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将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导出到医院的数据中心,供医生分析诊断。

    此类和人体有关的可穿戴式设备非常多。2014 年,谷歌宣布正在测试的原型隐形眼镜将有助于糖尿病人管理疾病。该设备使用无线芯片和微型葡萄糖传感器,通过眼泪测定葡萄糖。这远胜于刺手指的微创技术,或用粗针头嵌入患者胃部监测的方法,也将降低肾功能衰竭和失明的风险。

    可穿戴设备甚至可能帮助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享受原本只能奢望的生活。在以前,美国只有5% 的心脏病重症患者有机会通过心脏移植而重获生机。2013 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实验一种人工心脏。该人工心脏是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泵,代替心脏进行血液循环,可以根据人的活动调节供血量。这是IT 技术和传统医学结合的典型案例。此类特殊的可穿戴设备还很多,虽然它们离实际应用尚有时日,但长期来看,不仅可以拯救千百万人的生命,也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机遇和挑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愿景的实现也并非一两年能够完成。

    首先, 可穿戴设备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穿戴式设备对速度的测定已非常准确, 但对轨迹和路线测定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对于谷歌眼镜这样的产品,其技术指标,包括计算速度、屏幕分辨率、语音识别准确率等都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电池技术也是个瓶颈。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人工心脏中,目前电池的寿命只有3-8 个小时,因此患者必须及时充电,造成诸多不便。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将人体的生物能转化成电能,在一些起搏器上已开始使用这项技术。由于能量转化功率很小,驱动人工心脏这样大功率的器官尚无良策。因此,除了设备本身需要进步外,还需其他相关技术的配合,包括云计算、机器学习、电池和纳米技术等。

    除此之外,法律甚至伦理上的问题也颇为棘手。谷歌眼镜已经引起人们对隐私和版权的担忧,以至于一些赌场和电影院不允许佩戴这种眼镜的人进入。另外,谷歌眼镜记录的视频是否可以作为法庭证据,亦将引发司法和立法之间的争议。因此,可穿戴技术最终能否真正成为人身体的延伸,现在还言之尚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