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经营模式到了衰退期

05月28日  |  阅读 2316

    北京帕思倍利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子辉认为,健身行业没有衰退期,是现有模式到了衰退期。当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当竞争来临的时候,如果不从模式上改变,健身俱乐部很有可能陷入困境。

事件聚焦

    2011年1月,青鸟健身俱乐部突然宣布旗下的5家直营店停业,2011年4月,中体倍力阳光100店突然 暂停营业,2011年6月,武汉有18家门店的帕菲克健身突然集体关门, 2011年10月,长沙爱瑞特健身俱乐部搬迁,从2010年开始,不断有知名的健身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而其预付卡消费投诉已成为突发、群体性投诉最集中的领域。

出现亏损

    青鸟健身与中体倍力都是国内最早从事健身服务的公司。起初,青鸟健身坚持走高端路线,年费高达8000元,外界据此视在青鸟俱乐部健身为时尚和奢侈的消费。而今,青鸟健身发生了股东变更,据青鸟健身公司方解释,青鸟健身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了解,青鸟健身2009年亏损1700万,2010年亏损900万。青鸟健身市场部经理吴晓天认为,不是青鸟健身一家支撑不了,而是整个行业都有问题。青鸟健身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在青鸟停业时声称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吸纳青鸟会员的中体倍力,也未能逃脱关店的厄运,很快就重蹈了青鸟的覆辙,甚至比青鸟的问题更加严重。
 
恶性竞争

    多位健身行业人士承认,健身俱乐部经营不善的问题,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各种类型的健身俱乐部出现,小型俱乐部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性更大了。健身卡越卖越便宜,健身房设备越来越齐,洗澡、桑拿等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吸引了很多人买卡。祥魁健身馆总经理陈高飞介绍当时的情况:“大型俱乐部的价格在接近3000元左右,小俱乐部价格多在七八百元,各赚各的钱。”但好景不长,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健身俱乐部的运行成本却大幅增长。比如,青鸟健身百盛店2002年场地的年租金是250万元,到2011年,已经涨到了700万。北京一家知名健身连锁公司的管理人员称:“现在,一般一家店租金每月50万元,物业费7万多元,再加上水电费及器材折旧费、员工工资等等,成本支出就需要100多万元,而最多销售才160万元,销售利润很低。”国内健身会所收入单一,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卖卡,表面上现金流很好,但单纯依赖于健身卡销售,却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摊薄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据从事健身行业10多年的江先生分析:“很多人都是一时冲动买卡,后来发现现场太拥挤,器材也不够用,达不到健身效果,就很少来了。”在他们的俱乐部,只有不到10%的人每天光临场馆,40%的人每月来两三次,其余买了卡后几乎不来了。正是相当多的会员来的次数很少,才使得只有200人接待能力的俱乐部有本事将会员办到2000人甚至更多。超额发卡,一方面造成大量睡眠卡,另一方面也导致服务品质下降。
  
 信用危机

    现在健身行业普遍采用的预付款消费机制,对消费者和企业双方来说都面临着风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维华认为;“预付款消费可以看做是一种融资行为,商家对预付款有完全的支配权,他们能够一次性地提走全款进行投资,消费者又不能随时退卡,取回他们自己的资金。采用预付费机制的企业,就像拿到一张大额的信用卡,前期的经费是很可观的,但是对于一个要树立品牌、长久发展的企业而言,中后期经营的利润来源更重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前期以发展会员为主,中后期应该以加强服务、寻找多个盈利点、巧妙设置顾客的重复消费习惯。”此外,业内开始担忧健身行业的预付费模式危机。“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说,提前预收几年会员费再提供服务的预付费模式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这种模式常会刺激公司拿到钱后,快速扩张,一旦收入减缓,财务就会陷入危机,最终常因资金链断裂而倒掉。”现实情况是:现在关于健身店这样的服务消费类店面预售储值卡的情况很普遍,而非常多的维权纠纷也恰恰在这个领域和这个环节,店面倒闭了,搬家了,人去楼空;甚至有的店在关门之前或者一开业就低价办卡,吸取现金流然后一走了之。这也诱发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风投却步

    健身企业经常出现关店事件,使得本来看好健身行业的本土风投们开始对其退避三舍。健身行业曾经被称为前景无限的行业之一。不过,有风投专家认为,健身行业被称为朝阳行业是社会的误解。他表示,不看好健身行业的商业前景,全民健身不等于要去健身房。商业健身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国际投行也很少将资金投入到健身行业中。“看不懂这个行业。”深创投一名投资总监说,过去几年他断断续续接触过几家健身公司,但总体感觉健身行业事实上是属于重资产行业,包括设备器材、场地等的基础设施投入都很贵,利润并不高;另一方面,这个行业进入门槛又非常低,各类小型健身房不断涌现,分流客源,大打价格战,一些大的品牌健身机构运营很容易陷入经营困境。

 监管缺位

     对如何规范健身行业、维护会员权益,事实上,对于健身、美容等这类消费性预付款的管理,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善的监管规定,消费者很难保障自己的权利。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会员预付款管理非常严格,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专门银行账户进行托管,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健全的保证金制度,确保商家撤离时能有一笔资金补偿消费者。但在国内尚未建立起对预付款项的监督管理制度,一旦资金链紧张,企业无力经营,常常出现恶意逃债的情况,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维护。同时,健身行业还缺乏退出机制。在发达国家,成熟的行业是有退出机制的,当行业盈利微薄的时候,及时地退出是减少价格战、也是企业自保的重要手段。此外,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也让健身行业少了一个重要支撑。青鸟健身市场部经理吴晓天认为,国家对健身行业没有进行过支持。其实,健身行业曾有机会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个机会就是全民健身计划。但是,遗憾的是健身行业没有行业协会,没有推动有关的部门为行业争取政策。健身行业失去了最好的一次调整喘息的机会。

模式过时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健身会所市场产值达到了190亿元,但是,仍有约一半的健身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在人们对健身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为何健身俱乐部却一批又一批的倒下?那么这些俱乐部到底怎么了?相关专家认为,实际上还是行业本身发生了转变,健身行业现有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在健身行业鼎盛的时候,人们喜欢肌肉男,喜欢室内健身的方式。但是,如今健身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大家更希望到室外去,到大自然去,在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进行有氧运动。健身理念转变也是困扰健身行业的一大问题。早几年,周六、星期天是健身房最忙的时候,去晚了根本找不到车位。可是现在,周六、周日反而是健身房人最少的时候。可惜,健身行业并没有针对消费者健身理念转变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健身行业10年来作为服务行业除了恶性竞争外,并没有出现重要的技术革新。北京帕思倍利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子辉认为,健身行业没有衰退期,是现有模式到了衰退期,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成熟度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期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风险,当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当竞争来临的时候,如果不从模式上改变,健身俱乐部很有可能陷入困境。行业历来不乏前赴后继者。有人倒下了,就有人跟上;有人退出了,就有人加入。接下来的健身行业,又将是属于谁,看来要看谁能在模式上进行创新。